一支深匿于湘西南雪峰山支脈高寒山區,能歌善飲的古老民族——花瑤; 一方綺麗的凈土,崖壁峻峭,古木參天,奇石遍地,溪泉淙淙,古老的民俗充滿神秘; 一位年屆花甲的民俗攝影藝術家,踏遍了這里的村村寨寨,用他的雙腳和鏡頭把古老民俗和現代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是一位“瑤山通”,瑤山授予他“榮譽瑤民”的稱號; 花瑤聚居在湘西南的隆回縣境內,這里曾誕生過我國近代“第一位睜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現在這里又出現了一位: 讓世界看隆回的人——訪著名民俗攝影家老后 李 嘉 鄒宗德 知道老后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可采訪他的機緣卻是如此的姍姍來遲,因為他總是萍蹤俠影,飄忽不定。 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緒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恍惚間來到了圣潔的天堂,貪婪地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記錄著一個民俗攝影藝術家對家鄉、對瑤山的摯熱情感和癡癡追求民俗攝影藝術的心路歷程。 走過苦難的人生 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的老后,在蹣跚學步時失去了父母,從此開始了他自詡為“猶如賤草一般”的前半生。為了讀書和減輕年邁祖父母的負擔,老后從十三、四歲就踏上了自食其力、勤工儉學的艱難歷程,他幫人擂谷、舂米、磨豆腐、扯豬草、編斗笠、織草鞋、打曬簟、碎石頭、挖土方、拖煤炭、挑沙子、擔磚、出窯、跑郵差、送腳擔,或給人家理發、刻章子、織毛衣、印課本、修電筒等等。碰上上山砍柴,一進山就十天半月不回家,餓了,靠在山野里煨紅薯充饑,困了,圍些樹枝和著草地睡覺。他回憶起少年時的求學之路,仍唏噓不已。 走上社會之后,老后因為有海外關系,又飽收社會的歧視,他被送到當地一家工廠勞動改造,接受漫長的工人階級再教育,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車、刨、鏜、磨、銑、鉗、鉆等樣樣皆學,業余還為工人們補習文化,和工友們一起編劇、譜曲、編排節目、學習攝影。他的藝術生涯,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在歷經了無數的苦難、曲折之后,終于等到了落實政策的那一天,縣里安排他專門從事對臺工作。然而此時的老后已近不惑,他深知時間的珍貴,在兢兢業業作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如饑似渴地潛心研究音樂、美術、書法、文學、電視新聞等諸多門類的知識,為日后從事民俗攝影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也還是從這時開始,他利用節假日和其他一切機會,足跡踏遍家鄉的山水村寨,開始用鏡頭記錄家鄉的自然景觀,積累了大量珍貴詳盡的圖文資料,并不斷地有攝影作品、新聞稿件在國家、省市賽事中獲獎。 走進藝術的殿堂 1995年春天,老后提前十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了他專業攝影的藝術生涯。 最初,他猶如一只放飛的鴿子,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展翅飛翔,背著行囊到處跑,以企從現實生活中不斷尋找到唯美的瞬間,極大地滿足了自己的創作欲望和對美的追求,偶爾也有作品獲獎。在經過一段近乎浮躁的摸索后,老后開始反思,總感覺自己的作品里,好像缺少點什么。 茫然之中,他遍訪名師,沉進書海,廣泛地同攝影界的朋友交流,此時,“用攝影去做文化”的理念開始在他的心里扎根。他根據自己的創作風格和個人特點,毅然選擇了與當今國際攝影文化的潮流相吻合且倍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崇的民俗文化,他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民俗文化的挖掘、記錄、搶救、整理的偉大行動中。 隨著時日流淌和閱歷的攀添,老后也悄然地步入收獲季節,不斷有佳作在國內外見刊、在國內外展出、獲獎,他的《滿地花》獲國家對外宣傳用稿一等獎,《勸君莫再為》獲湖南省報紙系統好新聞評選一等獎,《灘頭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獲國家對外宣傳刊物《今日中國》十年用稿總評一等獎,《水中摩托》獲大眾攝影優秀作品一等獎,并被選送日本參加“亞太地區攝影展”,《情系五洲》獲中國民俗影協“珍藏獎”攝影大賽一等獎,《歌師傅》獲文化部老年題材全國攝影大賽二等獎,《老兩口》獲湖南“三湘新形象”攝影大賽特等獎,并先后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被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對全國藝術攝影家整體素質的首屆評審中,老后入圍“最高個人成就獎”,并獲“世紀群星”的榮譽稱號。 走遍神秘的瑤山 老后出名了,他成了全國著名的民俗攝影家,擔任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的常務理事和主席團執行委員,擁有博學會士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等頭銜。但是,濃烈的鄉情又勾起了老后對家鄉的無限眷念,毅然折返隆回,扎進了瑤山的懷抱。他要用鏡頭忠實地反映家鄉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向世人展示瑤鄉獨特新奇、古老怪誕的民俗民風,去實現當年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的“旅游興縣”的夙愿。 二十多年前,老后初闖瑤山,就被那里的綺麗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吸引。有一天,他為了拍日落奇觀,爬上一道山梁,等著太陽下山。由于缺乏經驗,沒料到太陽剛剛落入山后,四周便一團漆黑,老后迷路了,朦朧之中他發現對面山上有一星點亮光,他連爬帶滾地向那邊摸去,敲開了一戶山民的家門。開門的是一位抱著小孩的瑤家婦女,面對這位陌生的山外來客,她驚愕不已,連連后退幾步。待老后說明來意,她和丈夫趕緊把他讓進火塘邊,并盛上一碗熱乎乎的包谷米飯,饑腸轆轤的老后吃得又香又甜。閑談之中,他向主人借宿,這對夫婦面露難色,他們尷尬的對視過后,還是爽快的應承了,把老后讓進一間用杉木皮隔成的小房,小房里霉氣刺鼻,那張用木板搭成的床上,鋪著補丁疊補丁早已不可再洗的黑乎乎的被子。老后為了不粘上虱子,他把衣服脫光鉆進冰冷的被窩里。一覺醒來小解,已是凌晨四點,卻見夫婦倆帶著孩子坐在火塘邊瞌睡,原來他們把僅有的床位讓給了陌生的客人。老后頓時愧疚不已,被瑤家山民的純樸善良深深感動,更為他們的極度貧困所震撼!這為他后來親近瑤山、迷戀瑤山、推介瑤山、為瑤山脫貧吶喊奠下情感的基石。 二十多年來,每上一次瑤山,老后都會被瑤山人們勤勞、憨厚、樂觀、好客的秉性所感動,他深深地被瑤山人們那種與天斗、與地斗、不怨天、不怨地的山樣的氣質感染,以至把每次上瑤山作為蕩滌自己靈魂的機會。在他100多次上瑤山的經歷中,先后有7個春節是在瑤山度過的,以至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老伴都對此困惑不解,這老后是不是中邪了,人家過年都是千里迢迢趕回家團聚,他倒好,一到過年就往山上去了?衫习橐怖斫饫虾笤诂幧降钠D辛呀!這么多年來,老后在瑤山的山山嶺嶺中穿梭,每日日行數十里山路,餓了,啃口生紅薯或塞碗南瓜就算一餐,晚上隨意找戶農家湊合一晚,有時十天半月吃不到一餐飽飯,睡不上一個好覺。日曬、雨淋、霜打,遇歹徒、遭狗咬、被蛇追是常有的事。 為了全方位地挖掘瑤山的旅游資源,年屆花甲的他多次帶領瑤山民眾到充滿恐怖、無人涉足、奇險無比的虎形山大峽谷和回家灣瀑布群探險考察,揭開了它們的神秘面紗,同時為瑤山旅游開發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2002年秋,在去虎形山洪口大峽谷探險途中,遭遇長達六個小時的瓢潑山雨,悶雷不斷地滾過頭頂,山民認為是峽谷中的龍王發怒,老后不顧山民的極力勸阻,未帶任何雨具,繼續帶領大家艱難前行,時而攀上山崖,時而吊落谷底,一直熬到晚上十點,才摸回山寨。時隔兩年多,老后依然表露出無法掩飾的激動。探險歸來后,老后在《山野》雜志發表了題為《我領山民去探險》的大型專稿,向世人披露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后對瑤山的情感愈來愈濃烈,瑤山人們對老后懷戀不已。只要老后一到瑤山,“老后回來了”的呼喊聲就會傳遍瑤山的每一寸土地,瑤山的人們對老后太熟悉了!老后對瑤山也太熟悉了!他已融入世居瑤山的人們當中。那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個寨子、每一戶人家都印有他辛勤的足跡,寨子里的每一棵古樹、每一尊怪石、每一棟房舍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走出瑤山脫貧路 老后同時也在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以期讓更多的人們來到這方圣土,和他一起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瑰麗和雄奇。身居長沙的他,極力地為瑤山運作和吶喊,他想全方位地把瑤山包裝起來,讓自己所忠愛的瑤山更加秀麗,讓淳樸善良的山民從此遠離貧窮和落后。 他與著名詩人匡國泰、作家劉鵬共同策劃“關于瑤山的對話”活動,邀請一批著名音樂家、詞作家到瑤山采風創作;他協助中科院專家組和中南民族大學瑤族學專家組考察瑤山;他自費在省城和全國各地主辦花瑤風情展覽;他積極利用自己在圈內的影響,把家鄉的旅游資源編入《中國自助游》和《中國古鎮游》等旅游手冊;他還應邀在全國舉辦各種專題講座,為瑤山的旅游開發搖旗吶喊!度嗣袢請蟆、《湖南日報》、《湖南畫報》、《人與自然》、《旅行》、《中國故事》、《山野》、《民族論壇》、《文化周刊》、《上海航空》等多家媒體紛紛以多個專版的形式刊發老后反映瑤山風情的圖片和文章。 老后終于把瑤山鬧起來了。在他的努力下,湖南衛視等多家省內媒體的記者來了,中央電視臺《旅游風向標》欄目來了,陜西衛視《勇者無畏》欄目來了,江蘇、浙江、南京、廣西等電視臺都來了,英國BBC臺的著名制片人麥克也來了,這些來自國內外的朋友被瑤山綺麗的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深深地迷住了,更被老后那赤誠的瑤山情愫所感動。 2004年底,為了讓香港客商榮根寶先生留下來投資于瑤山旅游開發,老后陪榮先生連續考察了47天,榮先生最終決定投資并有感而發,特做《這腳》一詩相贈與老后: 這腳/怎么那么熟悉/他是大山里的人么?/不,他是大山的朋友。/您看/風兒溫柔地——/為他拂去長途跋涉的泥塵/小溪閃爍著晶瑩的眼睛雀躍叮咚/狗兒在他腳邊搖尾磨蹭/連太陽也堆起了寬厚的笑容。/這腳/丈量過瑤寨二十幾個酷暑寒冬/計算過每棵古樹的年輪/磅稱過每塊怪石的體重。/這腳/淹沒在村村寨寨的小路/留在了家家戶戶的火塘/還有那峽谷幽幽山巔蒙蒙。/這腳/為瑤寨脫貧致富吶喊震昏聾/把花瑤裙繡推到聯合國教科文/為瑤山畫出錦繡前程如彩虹。/于是,大山問/這腳 究竟是誰的?/群峰齊身廻響——/老后,開發瑤山的先鋒! 走向國際大舞臺 1999年金秋時節,一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親自簽發的邀請函從大洋彼岸寄到了湖南省邵陽市市長先生的辦公室,熱情邀請著名民俗攝影家老后赴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世界民俗攝影聯合會”的籌備會議,并以聯合國貴賓的身份隨以丁關根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中國文化周”活動。此后,老后又連續三次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民俗攝影理論研討會,且兩次在教科文組織參與舉辦的《人類貢獻獎》國際民俗攝影專題大賽中獲獎,從而在聯合國攝影史上留下一位湘籍攝影家的足跡。陷入“民俗文化與攝影”方陣中不能自拔的老后,又不失時機地當起了隆回民俗文化的忠實傳播者,每次去聯合國開會他總要帶上幾張花瑤挑花圖樣和灘頭年畫贈送給國際友人,還借去歐洲訪問的機會將兩件精心挑選的花瑤裙繡贈送給教科文組織世界和平親善大使阿麗絲女士和有世界文化部長之稱的特雷娜女士,她們如獲至寶,贊嘆不已。 其實,老后收獲最大的是瑤山人民對一個民俗攝影藝術家的愛戴,以及家鄉人們對他念念不忘鄉土、忠誠報效桑梓的赤子情懷的認可,瑤山尊他為“榮譽瑤民”,有說要為他刻碑立傳,有說要為他頒發瑤山金鑰匙,老后卻淡淡的一笑,他說:“只有瑤家山民都脫貧致富了,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正如隆回老詩人陳球德先生賀老后六十歲壽誕詩云:“胸似春原多坦蕩,心如秋水一潭清”,我們想,這正是對老后心境和藝術才情的真實寫照吧! (后記:日前驚聞噩耗,老后于2021年9月1日23時43分駕鶴西行,從此再無老后,一個對著深山的吶喊者,永遠的踐行者,一個永無止境的逭求者老后,用鏡頭對準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捕捉世間美好的一面,催人以積極向往,老后將會永遠活在許多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