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中國現代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名字。她短暫的二十九年的生命歷程,凝聚成了一首中國女性不斷追求不斷進取不斷奮斗的凱歌。作為一名女性,楊開慧承擔過各種角色,她是女兒,是學生,也是妻子,是母親,更是一位革命者,是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女黨員之一。她對于愛情,對于理想,對于中國革命的忠誠,一直持續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長沙縣東北隅,有一個距離縣城約50公里的板倉小鎮,因為一位偉大的女性而遠近聞名。這位湖湘女杰、巾幗英雄就是毛澤東同志親密的戰友和愛人——楊開慧,她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女性黨員之一。 楊開慧,號霞,字云錦,1901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縣清泰鄉板倉(今開慧鎮開慧村)。父親楊昌濟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學者、教育家。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教書,楊開慧隨父親遷往長沙,并在這里認識毛澤東。
1920年初,楊昌濟不幸病逝,楊開慧回到湖南長沙。同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文化書社,楊開慧予以資助并參與書社活動。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就在這時,她和毛澤東在長沙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結為革命伴侶。1922年,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毛澤東在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任區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委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身兼秘書、機要、文印、聯絡、總務等多種職務,成為毛澤東的得力助手。
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楊開慧帶著毛岸英和毛岸青也來到上海,協助毛澤東開展工作,并同向警予一起組織女工夜校。
1925年2月,楊開慧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并擔任教員。同年12月,楊開慧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查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按照黨的八七會議指示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斗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斗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楊開慧英勇就義
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入獄。在獄中楊開慧遭受了嚴刑拷打仍不愿透露出半點革命機密。
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里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敵人對她開出條件:如果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就能還她自由。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犧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菔癄!”
從被捕到犧牲的十多天時間里,楊開慧經歷五次提審,受盡折磨,但寧死不屈。楊開慧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丈夫,毅然放棄了生存機會。1930年11月14日,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她犧牲前說過一句話:‘我死不足惜,惟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在楊開慧紀念館,講解員向游客講述著楊開慧英勇就義的場景,不少游客眼眶中噙滿淚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不論到何時,毛澤東都沒有忘記懷念楊開慧。1957年,毛澤東曾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痛言:“我失驕楊君失柳”。一個“驕”字,透露出毛澤東對楊開慧的無限思念和禮贊。她給世人留下不朽的“驕楊”精神……
1982年3月,工人在修繕楊開慧故居時,在臥室內側墻壁中發現了一沓藏匿了52年的書信手稿,用蠟紙包裹著,筆跡娟秀,情感細膩,字字深情,如泣如訴。 這些手稿,是楊開慧在她人生的最后三年中留給后人非常珍貴的文字。今天讀來,還是讓人如此動容,但收信人都已經不在了,這些信他們終生沒有讀到,甚至不知道有這些信件的存在。 你是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的是非常的愛你啊,不至于丟棄我吧?
天哪,我總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的,屬不屬于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