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漁歌、寶慶烙畫、青山嗩吶、壇下銅鑼、祁東漁鼓、藍印花布、中方斗笠、攸縣豆腐……每個人心底,都留存著一份獨特的鄉土文化記憶,揮之不去。 過去3個月里,湖南日報14個市州分社的記者,深入民間,挖掘家園深處那些珍稀古老的鄉土文化,傾聽扎根鄉野的民間文化堅守者的故事,為讀者奉上了精彩的《守望鄉土文化》系列報道。這些報道,流淌著溫暖鄉情,勾起了濃濃鄉愁。 記者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曾面臨瀕危的鄉土文化,正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日益融入生產生活,為鄉村振興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 璀璨多姿的鄉土文化歷久彌新 “此心安處是吾鄉”。鄉土不僅是實體的故土,也是人們精神家園的歸屬。湖湘大地,植根于鄉土的民間文化燦若星河,這是構成湖湘文化底蘊的最有生命活力的元素和根基。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充滿魅力的民間文化,外界卻知之不多。此次,它們走出“深閨”,通過文字、照片和視頻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洞庭湖上,星月交輝,一聲聲“洞庭號子”從湖上傳來,渾厚激昂,豪邁悠長,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筆下“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意境騰然而起。這是傳唱千年的洞庭漁歌。 正月十五,明亮的“火龍”在暗夜里綻放出耀眼光芒,一支支栩栩如生的“火龍”游走在田間地頭,左右盤旋,上下翻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舞出幸福豐收的湘潭火龍舞。 手腕翻飛,剪隨意走,手工藝人以一剪之力,剪下了人們種茶、制茶、運茶的勞動生活,還原了耕種、養殖、女紅的辛勞情景,將梅山民俗表現得活色生香。這是活靈活現的安化梅山剪紙。 還有造型古樸美觀,釉下熒光閃爍,被茶圣陸羽稱為“岳州瓷青、青則益茶”的唐代六大名窯之一的湘陰岳州窯;質地細膩溫潤,紋理千姿百態,讓曾國藩愛不釋手的雙峰溪硯;音質清脆純凈、聲音洪亮悠遠,反復捶打數千次才能“一錘定音”的耒陽壇下銅鑼;以烙鐵為筆,成為具有活性與溫度的文化符號的寶慶烙畫;歷經千百年發展演變,東方文化韻味十足,被譽為“美麗中國藍”的邵陽藍印花布;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一人分飾多角的平江皮影戲;一張桌子即是一個舞臺,游行于鄉間展現真善美的漣源“珠梅抬故事”;吹奏千年,兩進中南海演出,走出國門交流,讓民間藝術登上大雅之堂的湘潭青山嗩吶…… 這些璀璨多姿的民間藝術、民俗民風、傳統技藝、古村遺存,雖飽經滄桑,卻依然魅力無窮、歷久彌新。這是湖湘先民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涵養了湖湘文化獨特的鄉土鄉情和人文底蘊,傳遞著滿滿的詩意與鄉愁。捧讀報道,每個人心頭都會涌上悠長而溫暖的感覺。 致敬默默堅守的民間文化傳承人 鄉土文化是先祖留給我們的文明遺產,是鄉村的根和魂。但在現代化潮流的沖擊下,許多民間文化種類已身處瀕危甚至在快速消亡,搶救與保護刻不容緩。值得慶幸的是,為了守護這些瑰麗多彩的鄉土文明,不少民間文化守望者,在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傳承、保護著身邊的鄉土文化。 傳承鄉土文化,他們寂寞堅守。大山深處的瀏陽市小河鄉潭灣村,始創于清道光年間的“益興堂”木活字印刷坊的幾位傳人,完整保存了100年前的8萬多枚梨木字模及印刷器具,還在沿用宋元時期的手作工藝,印制一冊家譜要經過近10道工序流程。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臨武儺戲第16代傳承人王太保,克服種種困難,收集整理資料,原汁原味保存再現了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臨武儺儀及儺戲。 傳承鄉土文化,他們執著苦行。68歲的退休教授張官妹, 20多年來自費考察了永州市200多個古村落,幫助江永上甘棠古村等成功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版發表大量研究永州古村的專著和論文,引發社會各界保護、開發永州古村落的熱情。年過八旬的周建成老人,為保護益陽古城不遺余力,花了21年時間,用手繪長卷還原了益陽古城風貌,被譽為益陽版《清明上河圖》,將“老益陽”的記憶定格在歷史中。桃源木雕技藝傳人朱德元,前些年迫于生計,帶著徒弟輾轉廣東、海南等地家具廠打工,守著這門傳統技藝。市場回暖后,他廣收弟子推廣這項傳統絕技,使之重新煥發生機。 傳承鄉土文化,需要年輕力量。湘西民族職院教師葉水云,從小跟著姑婆、老一輩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學習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她帶著學生把傳統工藝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省藝校畢業的唐長煉,放棄商業演出,來到祁劇的發源地祁陽市竹山村,創辦全省第一家私人祁劇少兒傳承中心,5年培訓了1000多名學生。桑植白族仗鼓舞打破“傳男不傳女”的習俗,傳承人鐘必武每逢農閑之時,便在家門口開設學堂傳藝;或走進學校課間,悉心傳授,500多名學生學會了歡快的仗鼓舞。22歲的桃源姑娘肖瑤,大學畢業后回鄉創辦齊繪繡莊,決心以新生代的力量,將傳統桃源刺繡技藝傳承弘揚…… 傳統文化不應該被遺忘,致敬這些平凡的民間文化英雄。 創新發展才是最好的傳承 延續千百年的鄉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性,必須與時俱進。一方面要繼承傳統鄉土文化的優秀基因,另一方面也要吸收現代社會的先進理念,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既有文化傳統又有時代精神的鄉土文化。 這些年,傳統的吊腳樓離村民越來越遠。在懷化溆浦當了30多年木匠的彭小明認為,不是營造吊腳樓的技藝過時了,而是傳統吊腳樓不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功能需求了。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彭小明把傳統的榫卯建造工藝的木結構吊腳樓,按照現代商品房的布局進行升級改造,外面依然是飛檐翹角、干欄周匝,屋中卻別有洞天,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干濕分離。以前手工做一個榫頭要1個多小時,他自己研制榫頭機,幾分鐘能做出10個。他還采用在工廠預制材料、運到現場安裝的辦法,提高建房效率。老祖宗傳下來的吊腳樓建造技藝,在他手上沒有荒廢,現代吊腳樓備受青睞。 在現代化進程中,鄉土文化與市場結合,賦予了鄉土文化巨大的經濟價值,帶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譽為“湖南民間傘藝活化石”的益陽明油紙傘曾名聲赫赫,但作為遮陽擋雨的工具,明油紙傘在尼龍雨傘沖擊下逐步邊緣化。經過創新與探索,現在益陽明油紙傘華麗變身為精致的文創工藝品,再次風靡市場。 鄉土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意蘊,在當前要把握時代脈搏,推動優秀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激勵、道德滋養和智力支持。 以鐘志遠為代表的新一代平江皮影戲傳承人,在傳承保護中與時俱進,創作脫貧攻堅、平江紅色故事等題材皮影戲,他新編的歷史皮影戲《離騷記》先后兩次在央視播出。疫情防控期間,鐘志遠給皮影人物畫上口罩、護士帽,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大量作品,為市民普及防疫知識,宣傳基層防疫工作。 洞庭漁歌傳承人陳岳林,也在不遺余力地讓古老韻律傳遞時代精神,實現“古歌新唱”,他根據時代審美的變遷,在原生態漁歌的基礎上,改編和創作了100多個新劇目。 而漣源“珠梅抬故事”民俗活動主題也由祈求平安,向歌頌新時代新氣象轉變,創作了大批新劇目,一次抬演活動,從過去3臺故事發展到60臺故事,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自烹的“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