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又華 劉瀚潞 鄧正可 虎年新春前夕,一場相隔2800余公里的“走親”,讓作家周立波與湖南清溪村、黑龍江元寶村這南北兩個“第一村”(“山鄉巨變第一村”“土改文化第一村”)更多地走進了大眾視野。 周立波與兩個村有著怎樣的故事?在深入走訪中,我們看到了紅色文學經典蘊藏的深厚力量,聽到了這種力量跨越時空的悠長回響。 (湖南省益陽市謝林港鎮清溪村的“山鄉巨變”群雕。) 扎根人民,為人民寫作,周立波的兩部作品真實記錄了時代風云,也給兩個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文化資產 在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清溪展館,在元寶村暴風驟雨紀念館,周立波挽起袖子在田間與群眾一起勞動的照片總是深深吸引著游客的目光。 “不管是遠赴東北農村,還是回到故鄉益陽,周立波的第一重身份都是黨的下派干部,而不是作家!敝芰⒉ㄑ芯繉<抑軕椥抡f。 1946年10月,周立波以土改工作隊副隊長的身份,來到黑龍江省珠河縣(現尚志市)元寶鎮,投入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八拓毧噢r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吃的是苞米和咸菜!痹獙毚灞╋L驟雨紀念館館長于俊玲介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他用一件軍大衣嚴嚴地裹著身子,戴著一頂耷拉著耳子的風雪帽,踏著一雙靰鞡鞋,每天走村串戶,耐心做群眾工作,虛心向村屯干部和農民積極分子學習,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半年多的駐鄉工作結束后,土改運動中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面,那些可敬可愛的鄉村干部和農民的面影,反復在他的腦海里翻騰。他決心創作一部反映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小說!侗╋L驟雨》就這樣飽含激情地從他的筆底流出…… 而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則是他前后十年扎根故土的成果。1954年11月,周立波響應中央號召,回到益陽,滿腔熱情地投入農業合作化運動。十年時間,他頻繁回鄉,其中兩年,就住在鄉下!耙簧砘宜{布中山裝,一雙解放鞋,一口益陽土話,干各種農家活”,周立波的侄兒周兆民回憶,周立波常隨身帶著一個小本本,閑暇時就拿出一支鉛筆寫寫畫畫;夜深人靜時,總聽到他在閣樓木地板上來回踱步,那是他在構思小說…… 宏闊的時代背景,深厚的生活積累,生動的鄉村畫卷,親切的俚語土話,對時代和人民的熱情謳歌,周立波這兩部史詩般的長篇小說,一經問世,即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侗╋L驟雨》還榮獲了斯大林文學獎。 小說描寫的時代雖已成為歷史,但小說的主旨——在黨的領導下,農民為美好未來而不懈奮斗的故事,仍然扣人心弦,小說中的那些正面典型形象,仍然鮮活如初,散發著催人奮進的力量。 對于小說原型地元寶村和清溪村來說,人民作家周立波更給它們留下了珍貴的饋贈:一張閃亮的名片,一份精神和文化的資產。 (1月14日,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游客在暴風驟雨紀念館參觀學習。) “凡事相信黨,遇事靠群眾,干事講科學”,土改文化的傳承與升華,催生了黑土地的蝶變 深冬的元寶村,廣袤的黑土地被冰雪覆蓋。田野里,早已沒有勞作者的身影。鉛筆廠、稻谷加工廠里,機器依然在運轉。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把過年的蔬菜和肉食都備進了院子,歡欣期盼著新年的到來。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76年前,彼時的元寶村卻是一番凄慘光景,老百姓在反動勢力的壓迫與剝削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短短70多年間,元寶村實現了從“光腚屯”到“億元村”的輝煌蝶變;厮菰獙毚宓陌l展歷程,周立波親身參與的土改運動和他筆下的《暴風驟雨》,就像黑土下深藏的“地力”,在源源不斷滋養、茁壯著這個村莊的生命。 “《暴風驟雨》中的蕭隊長,始終是我的榜樣!81歲的元寶村黨總支終身名譽書記張寶金說,“學習先輩的精神,我們一直奉行三句話:凡事相信黨,遇事靠群眾,干事講科學! 上個世紀80年代,元寶村還是一個種地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1980年,年輕時從山東“闖關東”到元寶村的小個子裁縫張寶金,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立下志向,要接過“蕭隊長”的接力棒,讓元寶村村民過上好日子,富起來。 他就像一頭負軛苦行的老牛,拉著村子奮力前行。每次春耕壓壩,他帶頭踩著冰碴下田;種植生態林,他跪在石頭上鑿坑,膝蓋硌出了血,手也磨破了皮。上個世紀80年代初,村里辦企業沒有啟動資金,他把妻子承包磨坊的積蓄全拿了出來;沒有廠房場地,他讓出了自己準備蓋房的宅基地;為打開產品銷路,他帶著煎餅、一個馬扎走了大半個中國。他口袋里有個本子,李家孩子結婚,趙家老人有病,都密密麻麻記在上面…… 1995年張寶金出公差遭遇車禍,斷了6根肋骨,面部縫了幾十針。出院回村的那一天,全體村民齊集村頭,點燃鞭炮迎接他。張寶金眼含熱淚:“大伙對我的心意,我會一輩子放在心里。我只要有口氣,就把命拼給大伙和元寶村了!” 40余年來,在張寶金的帶領下,一場場“暴風驟雨”式的苦干、大干,飛速改變著元寶村的面貌。目前,村集體總資產達到7.35億元,是全國有名的“鉛筆之鄉”,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源于工業,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樓房或別墅。 如今,周立波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故事,《暴風驟雨》中踏實為民的蕭隊長、趙玉林等人的故事,還在村民口中流傳。為守住這份精神財富,元寶村建起暴風驟雨紀念館,還將打造土改文化園,開辟紅色旅游產業,叫響“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 (1月19日,益陽市謝林港鎮清溪村,游客在文化主題公園游玩。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郭立亮 攝影報道) 《山鄉巨變》中生機盎然的鄉村民俗畫卷,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化為滿溢江南山村的文旅詩情 60多年前,周立波在清溪村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創作小說,拿稿費給村里修路、種梨樹、建廣播站。今天,他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資產,還在助力鄉村振興。 春節前夕,清溪村處處張燈結彩。 印象廣場上,一座近30米的“喜慶豐收”群雕中,卷著褲腿的周立波,一手拿本子一手握鋼筆,懷擁一名孩童,跟豐收的村民們談笑。雕像前,“國潮年貨節”熱鬧開場,年貨集市、民俗表演、非遺展覽、送春聯等活動,調制出醇厚的年味。 “蝦子起拱啰!”三通密鼓,一槌驚鑼,一只被幾十位壯漢操控的30多米的巨型“蝦”瞬間昂起蝦頭,蝦尾飛快抖動?礋狒[的游客圍了里三層外三層,歡呼聲此起彼伏。 夜幕下,棧道上的燈帶閃耀如星河,星羅棋布的燈籠像溢滿枝頭的紅豆。周立波故居前,大人們跳起廣場舞,孩子們跑跳嬉戲;清溪劇院里,改編自周立波文學作品的花鼓戲、歌舞劇又開鑼了。 如今的清溪村,已成為集文化研學、民俗觀光、農耕體驗等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年人均收入超4萬元,村民的小日子過得更加香甜。 這場新時代的山鄉巨變,離不開周立波和他的文學。 2008年,正值周立波誕辰100周年,周立波故居經過修復后免費開放,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清溪村一面發展稻蝦等生態農業,一面加大對周立波文化的保護和挖掘!拔覀兺ㄟ^打造文學之鄉,把周立波為鄉村發展而努力、為人民而創作的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贝妩h總支書記賀志昂說。 2018年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清溪村文旅融合的路子走得愈發堅定。印象廣場、夢回清溪長廊、益陽非遺展覽館、清溪劇院、立波梨園、立波小街等14個景點相繼開放,《山鄉巨變》中的文學情景也以連環畫、雕塑等形式走入大眾視野。 常有游客在村民鄧日光的農家樂小憩時,點上一杯特色擂茶。鄧日光說:“這十幾年,我們感受了真正的山鄉巨變!遍e暇之夜,村民楊愛元喜歡同姐妹們跳廣場舞。與60多年前相同的那輪月亮,映照著她們輕快的身影。 清溪展館里記錄了過去、現在,也規劃著未來。當前,清溪村與周邊5個村建立了“朋友圈”,要把“清溪文旅”的招牌擦得更閃亮!吧洁l巨變第一村”沒有停留在小說里。小說所歌頌的求新、求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一路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