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利 1938年11月,長沙第一場大火,全城房屋被焚毀十之七八,省城機關、學校、工廠及市民紛紛離城疏散逃難,學校多遷往湘西,機關工廠多遷往湘南,也有不少的技術人員和科教人士往廣西貴州方向去的。去廣西的,其中有不少是被桂系方面拉攏的,招攬了一些外省人才;去貴州的,一般是逃難,怕戰火燒身,但也有不少才學人士,到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貧脊之地。去圓了一回開發落后地區先驅者之夢。 
舉例來說,當時的湘雅醫學院整體搬遷到貴陽,其意義就十分典型。湘雅遷貴陽的主意是院長張孝騫定下來的。在長沙大火之前,由于上海已經淪陷,武漢長沙處于頻繁的空襲之中,引起人心惶恐不安。于是乎,張院長就籌劃將醫學院遷往桂林或者貴陽,但他的遷移意見卻遭到了院方美國人的反對,美方說只要在房頂上畫一幅大大的美國國旗,日軍飛機就不敢轟炸。張孝騫是著名的內科專家,他根本不相信這種奇談神話,堅持表示要搬遷。恰巧當時的南京中央醫院已經遷到了貴陽市,張孝騫同該院院長沈克非教授曾是北京協和醫院的老同事老朋友,彼此有聯系,雙方商議的結果,有了中央醫院可以作為湘雅的教學醫院這一難得的條件,于是張孝騫就在長沙大火之前已把學院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統統發運到貴陽去了。1938年10月,全院師生員工約一百五十多人悉數到達了貴陽市。他們隨之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在貴陽南郊一塊荒野之地,筑起了三棟兩層樓房,建起了戰時被稱之為“湘雅村”的高等醫學院校。在抗戰時期,湘雅在西南后方培養出了一批醫務人才,為國家民族的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也就在那個時期,教育部發文將湘雅醫學院由私立改為國立。 抗戰時間,湖南人在貴州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人長期落了戶安了家,繁衍的后代乞今仍在貴州。我們的父輩也是在那時去了貴陽的,后來從老人言談中了解到當年的一些事情,本文著重根據夫君王化成早已整理并經查實的相關資料,特就湖南人在貴州企業公司的歷史情況,歸納概述如下。 為什么要介紹抗戰時間的貴州企業公司呢?因為該公司機構十分龐大,湖南人特多,當時有人就把該公司戲稱為“湖南會館”。而且,貴州企業公司在民國工業經濟史上也是排得上號的,湖南人在該公司的作用也是不小的。 自從蔣介石遷都重慶之后,國民政府就著手建設西南大后方,首先派文官吳鼎昌擔任貴州省主席。組建貴州企業公司,下轄企業二十八家,包括發電、煤礦、煉油、化工、玻璃、水泥、油脂、機械等廠礦公司,另設一個貴州礦產勘察團。 

吳鼎昌(1886—1949)曾系大清銀行監督,他是中國金融界的首腦人物,原任國民政府實業部長,又是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的主要董事,而組建的貴州企業公司,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的及國家資源委員會投資入股,商股所頕的份額很小。該公司的常務董事長由貴州省建設廳長何輯五(國防部長何應欽之弟)擔任,總稽核由貴州省銀行總理錢春祺擔任。但是,具體執行公司運作的是原湖南省銀行行長彭湖擔任公司總經理,而兩名副總經理中有湖南人陶咸九,于是乎公司所轄部門及企業就大量地聘用了湖南各數人才。“貴企”公司有八位專員,都是專家學者,湖南人占了兩位,即長沙人王新元兼任公司主任秘書,攸縣人王惟聲擔任技術專員,其他專員是經濟學家丁道謙、水文專家劉夫安、化工專家楊兒元、地質學家樂琛璕以及葉紹南和譚沛霖博士等。樂琛璕教授后來到北京大學任地質地理系主任,在當時他主持公司所屬的貴州礦產勘察團,他是著名的古生物學家。 總經理彭湖(1900—1962),瀏陽永安人,他的女兒彭佩云曾任國務委員兼全國計生委主任、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彭湖年少時在長郡中學讀書就是湖南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他在校長彭國鈞的支持下,發動過抵制日貨的運動,后來被推薦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訓練科長,并由中央黨部選派留美學經濟,歷任上海航政局局長、中國銀行總行副稽核、湖南省銀行行長等職,他擔任貴州企業公司總經理是由中行董事長宋子文委派的。主任秘書王新元(1904—1969),長沙縣春華山人,是彭湖的中學同學,他考入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就讀時,因數理功課不適應,改到上海去讀文科經濟,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從事過上海的工運活動,蔣介石發動清黨的四·一二政變后,他長期跟隨彭湖,在抗戰勝利后彭湖被國民政府派往青島當接收大員,王新元跟去擔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經理,新中國成立后經周恩來總理的安排擔任輕工業部副部長,“文革”時期因“叛徒”問題被整死。先公王惟聲(1901—1982)雖然和彭湖、王新元都是長郡中學的同學,但不同班級,彼此交情甚淺,他到貴州企業公司任職是通過他的大學同班同學陳士度(時任國家資源委員會機務主任)推薦的,當時資源委員會已遷往貴陽,且是貴州司的投資方之一,先公是學機械的工程師,雖非彭湖班底的人,卻成為公司八大專員之一。他們三位湖南老鄉兼同學關系,又同時都在“貴企”所轄的中國機械廠股份公司占據著主要的位置。 貴州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一個“湖南幫”,上自總經理及所轄部門主任,下至各數文職技術人員和眾多的技術工人。彭湖在任總經理之前是湖南省銀行行長,他從湖南帶來一批心腹,如楊超、肖潔吾、譚劍鴻等原湘省銀行的骨干,主管所轄的化工廠和玻璃廠,通過他們從湖南帶來一大批技工。這就是貴州企業公司被戲稱為“湖南會館”的緣由。 后來,彭湖先生不知秉承高層什么旨意,他親自把精力投入公司所轄的職合企業——中國機械廠股份公司。該廠主要生產戰時急需的汽車零部件,當時蔣介石的機械化部隊整編第五軍駐扎在云貴,軍長杜聿明將軍親自到該廠參觀,杜氏認為該廠已經具備了制造裝甲車的能力。但是該廠本來是李葆和先生(后任河南省水電廳副廳長),同當時的貴州實業界巨子虞效忠合作開辦的,設備場地資金都是他們的,而此時貴州企業公司以官僚資本勢力,在貴州省政府的支持下,迫使貴州民族資本家伍效高的五金工廠同李氏兄弟合股組成中國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隸屬貴州企業公司管轄,“貴企”出股金二百萬,由彭湖兼任該廠公司的事事長,派心腹王新元任廠公司經理、何培楨任副經理,他們三人都是廠公司的股東,廠長仍由李葆和擔任,但該廠決策權掌握在彭湖先生的手里。李葆和先生是留美學機械的江浙人,抗戰前在漢口辦有福華汽車公司等企業,是國內有一定聲譽的實業實兼買辦,三十年代何鍵在湖南創辦航空,所購的第一批十架飛機,就是經當時的湖南公路局局長劉岳厚及主管機械汽車業務的王惟聲同李葆和聯系,通過他同美國商人恰購的,從這以后李葆和與王惟聲建立了密切的私交,關系非一般可比。彭湖先生為了平衡李葆和私股方的利益心態,同時也是李氏本人的要求,于是從“貴企”調王惟聲來擔任中國機械廠的駐廠副經理(廠址設在龍里縣),主管工廠業務,協助李葆和處理廠務,調整官商兩者之間的關系。當時與李葆和先生關系甚好的還有主任工程師戴桂蕊(抗戰勝利后回湖南大學任教授)、工務主任胡桓(后去了西北農學院農機系)。 1942年底,設在重慶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政府委派原清華大學校長周詒春擔任董事長,當時他是貴州省財政廳長,他調重慶后就伙同彭湖把中國機械廠并入中國農機公司,并把該廠的股金、原材料都調往重慶、李葆和等商股董事無權過問,甚至股息都不給。李葆和在王惟聲等的協助下,保留了機器設備,抗戰勝利后他在河南鄭州開辦了大型河南機械廠(即今近萬人的鄭州紡織機械廠前身),王惟聲無奈去貴州大學工學院任教,以后回湘到國立湖大機械系任教。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后來回長沙在湖大機械系任教的還有原“貴企”中國煤氣車公司制造廠廠長尋學晉和工程技術員鐘時彬,他們在貴州從事木炭汽車的生產技術工作,均與李葆和兄弟有關系。 彭湖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擔任南京中國銀行經理,蔣介石大量搶運設備物資、黃金、美鈔去臺灣之際,他的女兒彭佩云與女婿王漢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以結婚為由,到南京對其進行勸說和策反,彭湖投誠后將南京中國銀行完整移交給中共政權。王新元后來到北京做了京官,再沒有人與他有任何聯系,到“文革”運動之時,搞專案調查的人曾上門找我們先公王惟聲了解他的過去,然而先公傳承了舊式知識分子的傳統品格,令專案人員無功而反。 
戴桂蕊(1910-1970),字子驥,湘鄉人,戴桂蕊先生是位有真本領的人才。他在貴陽不但與李葆和兄弟一起搞技術工作,而且還自創了一番事業。他早年考入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后(已更省立湖大)在湖南公路局搞技術工作,由于才華出眾,很受局長劉岳厚的青睞,據說他去英國皇家學院留學就是公路局支助的,學成后又回到公路局繼續工作,當時公路局已經制造出了煤氣車,李葆和先生也想搞,經過公路局的同意,戴桂蕊先生被派到漢口李氏福華公司的中國煤氣機廠任工程師,專制木炭汽車,抗戰時隨李葆和去了貴陽,他在貴陽還同其弟戴子琪及同學尋學晉等人集資一千元,租到貴陽郊外一間40平米的茅草房,開辦了正園漲圈制造廠,生產汽車發動機氣缸易損件活塞環。抗戰勝利后,他回長沙在城南路租到兩間約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作廠房,用自創的工藝技術生產活塞環,廠子由其弟負責,他自己在國立湖大機械系當教授,這個廠子就是現在遷到樹木嶺的正園動力配件廠的前身。1956年任林工業大學教授時,戴桂蕊為了提高排灌機械的效率,積極研究內燃水泵理論,于1958年試制成功樣機,在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上獲特等獎,展覽會期間,周恩來總理親臨現場參觀。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戴桂蕊陪同周總理參觀展覽的場景。“文革”運動初,戴桂蕊先生當時作為鎮江農機學院(今江蘇大學)副院長而受到批斗,因自尊心太強而自殺身亡。 作為“湖南會館”的貴州企業公司,因其擁有雄厚的官僚資本,從1939年至1949年,開辦了十年,做實事的雖然多是湖南人,但實權掌握在宋子文財團及吳鼎昌、何輯五這些達官貴人手里,到貴陽解放就散攤子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香港出版了一本《貴企十年》的書,我們沒有見到過,有關的史料也難查找,聽前輩老人生前說,總經理彭湖去重慶中國農機公司后,總經理之位置由副總陶咸九先生接任至1949年止。他們倆人大概就是這個“湖南會館”的最大頭目。 作為公司董事長的何輯五,他本人是貴州興義人,同他老兄何應欽一樣,都是響當當的軍人,他去了臺灣,生前仍當“國大”代表,據說他在臺灣著有《十年來貴州經濟之建設》一書,內容涉及到當年的貴州企業公司,這些我們都無法讀到。但是,抗戰幾年時期,這些離湘去黔的前輩父老鄉親,他們為貴州的建設發展,盡了湖南人的綿薄之力,歷史不應該把他們忘記。 (作者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